海洋科普(529)| “臭名昭著”的鲱鱼,不吃也要了解一下

海洋科普(529)| “臭名昭著”的鲱鱼,不吃也要了解一下

那晚,许多鱼儿从海峡深水区游来,它们背鳍柔软,肚子滚圆,周身裹着大片银鳞。这是一群刚从海里远道而来洄游产卵的鲱鱼。一连几天,鲱鱼都躺在海湾浪花线之外。

今晚,乘着涨潮水,它们游过了铿锵作响的浮标( 渔夫从海峡外回来时就靠这些浮标导航),进入湾口,经航道横穿海峡。

夜越来越深,潮水也步步逼近沼泽地高处,马上就快涨到河口了。银色的鲱鱼加快游速,凭直觉游入盐度较低的水流,盐度差异是通往淡水河的导航线索。

河口很宽,水流缓慢,但只占海峡的一小部分。河岸遍布盐沼地,即便沿着曲折的河道往上走很久,依然能感受到潮汐的律动,闻到海水的苦味,这律动和苦味都在为海洋做代言。

洄游的鲱鱼中,有些才3岁,是第一次洄游产卵。有些比它们大1岁,是第二次洄游到这条河的上游产卵。能游到这里的都是最善游的,它们不仅要经历河流的百转千回,还要躲开冷不丁出现的渔网。

那些3岁大的鲱鱼对这条河的印象非常模糊, 这里的“印象”词倒不是说鲱鱼像人类一样拥有记忆,而是说它的鳃和侧线能敏锐地感知近海水体盐度差异及水流节奏与振动的变化,并能据此迅速做出反应。

3年前, 它们离开这条河,顺流而下抵达河口,在秋风飒爽之时游入大海,那时的它们几乎还没有人手指头长。尔后它们在海里畅游,以小虾米和桡足类为食,全然忘记了这条河。它们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其无人能寻。

也许它们在水面以下温暖的深海过冬,在大陆边缘出没,在微弱的暮光之中养精蓄锐,偶尔到一片黑暗且宁静的深海里游一遭。到了夏天,也许它们会到开阔的海域巡游,捕食丰富的浮游食物,在闪亮的鳞片下长出一层层壮实的白色肌肉,储备肥美的脂肪。

地球3次穿过黄道带,期间鲱鱼在大海里自如巡游,它们的航线只有鲱鱼自己知道,也只有它们自己才会去追随。到了第三年,太阳渐渐南移,海水也跟着慢慢变暖,鲱鱼敌不过本能驱使,终于返回出生地产卵。这会儿游来的大部分是雌鱼,鱼肚鼓囊囊的,里面全是待产鱼卵。

繁殖季已到末期,洄游的鲱鱼大军早就到了。最先游到淡水河的雄鱼已抵达产卵场,不少满腹鱼卵的雌鱼也一样。第一批到达的鲱鱼中,有些一路逆流而上,游到160千米处尚未成形的河流源头,那是片黑黝黝的柏树沼泽地。

一条雌鱼每个产卵季会产10万多枚卵。产下的卵中,大约只有一至两条能历经淡水河和大海的重重考验及时洄游到出生地产卵,但正因为自然选择如此严苛,种群的数量和质量才得以保持稳定。

链接

鲱鱼的成群游动,是一个十分壮丽的场面。鲱鱼在集群洄游开始前的2~3天,有少数颜色鲜明的大型个体做先头部队开路,接踵而来的便是密集的鱼群出现在岸边。渔人根据岸边水的颜色、海水的动向和窜动的鱼群所溅起的特殊水花以及天空中大群海鸟的盘旋鸣叫声,就能准确地判断出大鱼群来临。此时就要立即安置网具进行捕捞了。

密集的鲱鱼群,在海岸附近水深8米左右的地方游弋1~2天后,便进入海藻丛生的浅水处进行繁殖。雌鱼产卵、雄鱼排精。鲱鱼的卵子是黏性卵,受精卵粘着在海藻上,新生命也就随之开始了。因为鲱鱼的产卵场所水深只有1米左右,由于鱼群过于密集,所以上层的鱼头部和脊背都会露出水面。雄鱼排出的大量精液,致使海水都因此而变成白色胶状的样子。

鲱鱼为什么要如此密集而行呢? 这也是长期外界自然环境作用的结果。因为鲱鱼集群十分利于它们繁衍后代和有效地保护好仔鱼,同时集群又是一种集体行动,大家通力协作,便于觅食。

另外,集群对于防御敌害也有着积极作用。因为鲱鱼密集成大群快速游动的线条和闪烁不定的形状,把敌害弄得眼花缭乱,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条鱼身上,即使敌害冲入鱼群把密集的队伍冲散,被吃掉的鱼也为数不多。所以集群行动在鲱鱼的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海洋作为人类获取蛋白质的重要场所,鲱鱼早就成了世界各地渔民捕获的重要目标,特别是欧洲,食用鲱鱼是欧洲沿海国家的重要传统,欧洲国家中又以荷兰为甚,1385年,荷兰人威廉姆·波克尔斯宗发明了一种简单的处理方式,他仅需要一刀,就可以去掉鲱鱼的头、内脏和鱼骨,然后用盐水盐渍鱼肉,鱼肉就可以长时间保存。

在没有冷藏技术的14世纪,威廉姆的这个小发明直接导致荷兰人可以不必为鲱鱼腐败而担心,放开手脚捕捞海量鲱鱼,并源源不断地向周边国家大量出口倾销。鹿特丹港口的兴盛以及荷兰这个商业帝国的崛起,就是从威廉姆的这把切鱼小刀开启的。

来源:《海洋世界》杂志

撰文:[美]蕾切尔·卡森

译:徐依舍

若发现有侵犯您版权的内容,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谢谢!

编辑:高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