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派办过哪些新式学堂?

洋务派办过哪些新式学堂?

同文馆

兴办洋务,与外国人打交道,洋务派首先感到急需翻译人才。1862年7月,酝酿了一年多的外国语学堂正式开学,命名为“同文馆”,附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第一批挑选了十名满族学生入馆学习,主要是培养翻译人才。最初只设英、法、俄三班,后来陆续增设天文、算学及德文、日文等班。除汉文外,其他课程的教师多为外国人。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当总教习,掌教务近三十年。这所学校还设有印刷厂,译印数、理、化和历史、语文等书籍,对新知识的早期传播起了重要作用。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随着愈来愈多的现代军工和民用企业建设起来,对现代科技人才的需要也愈来愈迫切,因此在创办外语学校之后,洋务派又陆续兴办一大批学习现代军事和科技的学校。到1894年,已兴办各类新式学校二十多所。这些学校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打下最早期的基础。

上海广方言馆

上海广方言馆是1863年由李鸿章奏准设立,1864年正式开馆,目的在培养翻译人才。1867年,江南制造总局设立翻译馆,移译外国书籍,因为与广方言馆性质相近,于是在1869年把广方言馆并入江南制造总局,但仍保留广方言馆名称。除英文、法文、算学外,广方言馆又学习许多金属、地矿、机械、船炮等工科知识,所以它同时也是一所中等技术的专业学校。1905年,上海广方言馆改制为工业学校,脱离江南制造总局而独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