崴脚
踝关节是体育运动和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易损伤关节。不少研究者都发现,髋关节的控制对踝关节的控制至关重要。同时,人体近端的其他各种功能障碍也会加重崴脚的风险,如腰椎-骨盆-髋关节复合体的肌肉无力,特别是在额状面和水平面,如在功能负重活动(如步行或跑步)中髋关节在额状面和水平面缺少动态稳定性,股骨可能内收并内旋,而胫骨可能外旋,导致过度的足旋前,造成踝关节的不稳定,加重崴脚风险。
崴脚的下肢生物力学分析
踝关节静态排列错乱(长度-张力关系和关节运动学被改变)、肌肉激活模式异常以及动态排列错乱可以改变下肢的神经肌肉控制,并可能导致足底筋膜炎、髌股关节疼痛、髂胫束肌腱炎以及增加前交叉韧带(ACL)撕裂的风险。以下将分别从肌骨关节的静态排列、激活模式以及动态排列等三方面分析崴脚的危险因素和可能原因。
一、静态排列错乱(改变长度-张力关系或改变关节运动学)
常见的足踝静态排列错乱包括严重足旋前(严重会造成扁平足),可能是因为腓骨肌群和腓肠肌外侧肌肉过度活跃、胫骨前肌与胫骨后肌不够活跃、第一跖趾关节活动度降低以及距骨向后滑移减少。据报道,踝关节扭伤后其背屈角度减小。同时有这样一种假设,距骨向后滑移的减少可能使踝关节的背屈角度减小。Denegar等人发现,距骨向后滑移减少的受试者伴有外侧踝关节扭伤史。Green等人发现,通过徒手向后滑移距骨的治疗,踝关节扭伤患者能够较快速地恢复背屈以及正常步态。
二、肌肉激活模式异常(改变力偶关系)
研究证明,单侧慢性踝关节扭伤患者的同侧髋关节外展肌力不足,姿势晃动测试分数增加(单腿站立稳定性测试)。姿势晃动测试研究显示,单脚稳定性不好的受试者,踝关节扭伤的概率竟提升了7倍姿势晃动测试。此外,膝部和髋部肌肉组织(矢状面和额状面)的疲劳可以造成更大的姿势晃动。Cerny等人发现,LPHC稳定肌(如臀中肌)无力与姿势稳定性下降有关,臀中肌无力的人在运动过程中更可能产生距下关节运动的偏差。足落地点取决于在步态中摆动阶段的髋关节外展和内收力矩,髋内收肌过度活跃会导致足内侧落地点偏差,进一步导致距下关节内翻产生。这便是为什么踝关节扭伤时除了处理远端的脚踝部位,近端髋关节的稳定性与力量的加强也相当重要。
三、动态排列错乱
动态排列错乱,也就是运动过程中的肌骨关节动力学出现异常。研究表明,运动过程中负重时过度的足旋前会改变胫骨、股骨和骨盆带的排列,并可能对下肢和骨盆施加内旋压力,这可能会增加对软组织(跟腱、足底筋膜、髌腱和骼胫束等)的压力以及对关节(距下关节、髌股关节、胫股关节、骼股关节和骶骼关节)的压缩力,这些也可能引起损伤。Khamis和Yizhar等人已证实LPHC排列会受到双足过度旋前的直接影响。足的过度旋前可诱发骨盆前倾。足旋前增加2到3度将导致站立时骨盆前倾增加20%到30%,行走时骨盆前倾增加50%到5%。因为骨盆前倾与腰椎曲度增加相关,所以足排列的变化也可能影响腰椎的位置。此外,足排列的非对称性改变(可能由于单侧踝关节扭伤)可能造成下肢、骨盆和腰椎排列不对称,同时可能增加其他症状或功能障碍。
所以说当崴脚时,问题源头很可能不是在脚踝,而是在近端稳定关节。尤其是如果你经常性崴脚,那么就更应该排查一下自己的下肢生物力学状况,看是否存在特别薄弱之处,影响了你整个下肢的稳定性,导致你频频崴脚,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能预防崴脚了。